数青蛙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青蛙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活动目标
1、学习图片和字卡的对应摆放,初步建立图画和文字符号的对应关系。
2、阅读时神情专注地关注画面,对画面内容感兴趣
3、在操作中感受自信和成功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三、活动过程
1、谜语引出青蛙
2、巩固对故事和字词的认识
(1)复习故事《数青蛙》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提示:轻轻的翻开封面一页一页地往下看,幼儿手口一致点读
师:老师发现了一个秘密,有好几个字宝宝一直在和我们做游戏,在每一页都会出来和大家见面哦!大家一起边读边找找看!
(2)、集体读课文
师:发现是哪几个字宝宝了吗?
3、师根据提问操作PPT,帮助幼儿理解掌故图片和字卡的`对应摆放。
(1)幼儿观看PPT,初步建立图画和文字符号的对应关系
师:图片上有几只青蛙啊?(1只)
师:一只青蛙几张嘴?(1张)几只眼睛、几条腿?以此类推(2)幼儿动手操作。
①幼儿操作,师巡回辅导
②请个别幼儿拿着卡片上来数青蛙
师:请大家回到教室找1个好朋友,一个小朋友出示图片,另一个小朋友根据青蛙的数量放数字,并把卡片做成一本书来读一读。
设计思路:
通过这节课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意识和动脑思考的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其次让幼儿学习正确运用量词。
活动目标:
1. 通过学习,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计数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
3. 学习运用量词:一只、一张、四条腿。
4. 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 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青蛙头饰、响板
活动过程:
1. 律动:小蜻蜓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益虫小客人,你们猜猜他是谁?幼儿猜
师:我们现在来看大屏幕,看看他究竟是谁?(大屏幕显示青蛙)
2. 与幼儿一起分析青蛙的样子(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师:这只青蛙真可爱呀,还穿着漂亮的小衣服呢,谁能描述一下他长的`什么样子啊?
3. 利用课件逐步增加青蛙的数量,让幼儿学会正确运用量词
4. 分析儿歌内容,根据内容出示相应的课件图片 师:我们的青蛙小客人肚子饿了,你们想用什么来招待他呀?一定是他最喜欢的才行呢!――青蛙捉害虫不怕累(图片:青蛙捉虫)
师:你们看这只小青蛙吃饱了多么美啊!(图片:青蛙吃饱摸肚子)小青蛙吃饱了要去运动运动了,你们知道他要干什么去吗?――游泳姿势多么美(图片:青蛙游泳)
5. 教授儿歌 今天我们班来了这么多的青蛙,我们一起来听儿歌《数青蛙》好不好? 幼儿学习儿歌。
师:老师有一种新方法来念这首儿歌,小朋友你们仔细听刘老师跟刚才念的有什么不同。 教师拿响板打快节奏念儿歌
师:你们发现有什么不同了吗? 幼儿答
师:这个方法好玩吗?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6. 续编儿歌
a.请出幼儿扮青蛙,其余幼儿念儿歌
b.幼儿讨论续编
师:哇!你们看我们班又来了一只青蛙,现在有四只青蛙了! 小朋友你们现在自己数一数他们一共有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
师:小朋友我们现在看大屏幕,看看正确答案是什么?
师:小朋友你们现在想想来了四只青蛙,这儿歌该怎么编呢?
幼儿讨论续编
7. 幼儿随音乐学青蛙跳回家
师:小青蛙现在要回家喝水了,我们一起来扮小青蛙回家喝水吧(音乐起)
一、设计构思
1、教材来源:本次音乐活动取材于《快乐奥尔夫》中的一段作品,原名叫《青蛙》。
2、目标定位:重点引导幼儿借助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生动有趣;难点是通过图谱帮助幼儿理解儿歌节奏与音乐结构的匹配。
3、设计理念:幼儿是音乐活动的主体,活动设计就须从幼儿的兴趣和音乐作品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出发。体现活动设计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因为任何完美的音乐活动设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都需要作相应的调整,以便适应实际教学情况,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组织方式:主要采用奥尔夫教学体系中的声势活动练习、嗓音造型练习、动作造型练习;其次是将学习律动和玩游戏相结合,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音乐,体验和表现音乐。另外还借助图谱帮助幼儿理解儿歌节奏与音乐结构的匹配。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节奏型。
2、通过嗓音造型、手指游戏、图谱识记、表演等形式体会《数青蛙》音乐的'生动有趣。
三、活动准备
录音机一台、磁带一盒、节奏卡一张、图谱一幅。
四、活动结构
1、声势活动练习(拍手、跺脚、拍腿……);
2、嗓音造型练习(节奏朗诵);
3、动作造型练习(表演手指游戏);
4、图谱识记练习;
5、游戏练习(个别、分组、集体表演)。
五、指导要点
1、声势活动练习(拍手、跺脚、拍腿……)。听老师的鼓声,请小朋友模仿拍节奏,通过拍身体的各部位(手、腿、肩等)及声势练习(跺左脚、右脚、双脚等)巩固节奏型。
2、嗓音造型练习(节奏朗诵)。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运用小动物的叫声或幼儿的名字进行节奏朗诵活动,进一步巩固节奏型。
3、动作造型练习(表演手指游戏)。通过谈话的形式,引出童谣《数青蛙》,一边一句句分析童谣一边自然配合手指的表演,引导小朋友自己发明手指表演的方法,如四指并拢与拇指对碰表示呱呱叫,用拳头表示青蛙的大眼睛,手腕带动手掌,手心朝下上下翻表示青蛙跳等。在玩手指游戏的过程中熟练歌谣和节奏型。引导幼儿在《数青蛙》的音乐中玩1-2遍手指游戏。
4、图谱识记练习。教师一边朗诵节奏一边用手指图谱,帮助幼儿识记音乐所表达的乐句顺序。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音乐,如让幼儿一边看图谱一边运用节奏朗诵和声势活动为音乐配伴奏。
5、游戏练习(个别、分组、集体表演)。让幼儿扮演青蛙围成“池塘”进行配乐表演。
6、结束活动:幼儿自音乐声中随教师跳出活动室。
六、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选材成功:没有歌词却很有特色音响效果的律动。《数青蛙》配上一首幼儿较熟悉,且有琅琅上口有节奏的儿歌《数青蛙》,使音乐、语言与动作的结合得到最充分的表达,形成一幅青蛙边歌边舞的热闹完美图景。
2、程序设计:采用声势活动练习→嗓音造型练习→动作造型练习→图谱识记练习→游戏练习的方式引导幼儿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调动原有的经验来学习新知识,使幼儿脑中的旧知识得到激活,进行重新组合与匹配形成新知识。
3、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始终遵循幼儿音乐活动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幼儿是音乐活动的主体,活动设计就须从幼儿的兴趣和音乐作品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出发,体现活动设计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教学方法:
演示法、探究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出示主题图,教师导语:春天来了,青蛙从冬眠中醒来,开始了工作。仔细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生回答)
师:大家说得很好,青蛙是我们庄稼的好帮手,同学们要保护青蛙,从自己做起,同时教育我们的家长拒绝吃青蛙。
二、算法探索
1、观察两道算式,说说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
2、独立思考:怎样计算呢?在自己的计数器上展示一下算法。
3、小组合作:把自己的算法在组内交流,说给伙伴们听。看谁说得有道理。选出代表来发言。
4、全班交流。(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要让学生理解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
5、小结归纳: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加减十位上的数,个位不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的1、2题,先出示图,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提出问题再解答。
第1题,让学生理解相差关系应用题中求相差数的算法。
第2题,让学生理解已知总数和剩余数,求减少数的'算法。(学生可以用减法计算,38—5=33,如果用加法计算,33+5=38,只要说出合适的理由,也给予肯定,要求学生口答出结果,并养成习惯)
2、练习计算。(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选其中两道说说计算方法。
3、看图理解图意再列式计算。(第4题)
第4题,重点让学生理解一把椅子坐一个人,40人需要40把椅子,这是总数,现在只有30把椅子,缺少的部分用减法计算。
(组织形式:先让学生独立试一试,不会做的没关系,同桌可以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交流)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怎么学的?你学得怎么样?
五、作业:口算和五星级练习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56+30=86(只)56—30=26(只)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加减十位上的数,个位不变。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添上的方法使5个以内的两组物体变的一样多。
2、在操作中进一步体验两组数量之间的多少关系。
3、乐于探索,想办法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小青蛙头饰一个;布置一个娃娃家(里面有4小板凳,其他根据情况设置)
2、学具准备:木珠若干。
3、《操作册》第5—6页。
活动过程:
一、预备准备。
师生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找朋友。教师带领幼儿一边念儿歌《找朋友》一边走线。
二、集体活动。
1、变的一样多。
创设情境:小青蛙请客。
请5名幼儿上前来,一名幼儿头戴小青蛙的头饰,师说:“小青蛙今天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做客,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客人?”
请小客人 坐小板凳(先只放3张小板凳)请幼儿自由讨论。一个客人坐一张小板凳,4个客人坐3张小板凳,够吗?怎样变的一样多?
“对不起,对不起,小青蛙赶快又搬了一张小板凳,现在够了吗?”请4个小客人坐板凳。
教师小结:一个小客人做一张 板凳,现在小客人和小板凳一样多。
2、游戏“坐板凳”。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摆放比幼儿少1-2张板凳或比幼儿多1-2张板凳。放音乐,当音乐停止时,请幼儿坐在板凳上,比一比,每组是幼儿多还是板凳多,怎样变的一样多?
三、分组活动。
第一、第二组:出手指。幼儿两人一组,两人一起出手指,谁出的手指数多,谁出的.手指数少,怎样变得一样多?一样多时,双手击掌,以示祝贺。
第三、第四组:做《操作册》第五页的活动“整理书架”。
第五、第六、第七组:摆木珠,比多少。两个幼儿面对面,一起从左到右摆木珠,在规定的时间内,比比谁摆的木珠多,谁摆的少,少几个,添上缺的使木珠一样多。
四、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要把两组物体变得一样多,可以先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用1个对应1个的方法添上缺少的,或者数数少的物体少几个,少几个就添上几个.。
引导幼儿将学具及分组操作材料收拾整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