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村四月》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村四月》说课稿1【教材解读】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描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先以“绿”“白”二字描绘出景物色彩之鲜明,再着“遍”“满”二字让人感受到景物中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后以烟雨之中传来的子规声声写出如音乐般美妙的乡村声响,渲染出如余音绕梁般的艺术效果,整个画面有动有静,有色有声,有实有虚,有明有暗,勾勒出江南乡村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才 又”二字,化繁为简,勾画出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只是舒缓、委婉地道出“闲人少”,在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与前两句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保持和谐统一。整首诗既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又如一首曲调清新明快的乡村歌谣,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江南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其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本设计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了诵读、想象、描绘、吟咏等方式,同时从学情出发,将整堂课分为意象铺展,走近乡村(即挖掘学生心中原有的乡村印象)、感悟赏析,走进乡村(即感受诗人作品里的乡村印象)、表达情感,勾画乡村(孩子描绘心中理想的乡村印象)三部分,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诗中之景色如画、声音如歌、生活如诗等,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画面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引导学生真正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教学特色】
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色是“三三制”、“出入法”六个字。
整节课的设计分为意象铺展,走近乡村;感悟赏析,走进乡村;表达情感,勾画乡村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教学分为三个步骤,先调动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进入学生的世界,让学生用词语描述心中的乡村印象;然后教师补充与乡村、田园有关的一组词语,通过听、想、读,既丰富积累,又能将学生引入多姿多彩的乡村世界;第三步则因势利导,导出诗人翁卷笔下的《乡村四月》。
第二板块三个步骤是读通诗句,勾勒乡村;感悟赏析,走进乡村;深情诵读,吟诵乡村。
第一步骤在解决好读通、读准的基础上,重点抓住“蚕”字,以对对联的形式记住字形,通过习字视频来指导书写。
第二步骤走进乡村从景色如画、声音如歌、生活如诗三个方面进行品析。先透过一个“遍”字,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和描述来感受乡村的“绿”无处不在,广角镜头之后,再选其中一个镜头进行特写,让孩子尽情描述他看到的“绿”,感受景美如画,整个过程先从“遍”字放开去,后由“绿”字收回来,而整幅画面的赏析则先收于“绿遍”二字,再于“白满川”、“雨如烟”处放开,收放有节,疏密有度。
声音如歌则是让学生闭眼聆听,教师通过语言和音乐将孩子们带进乡村世界,让孩子们想象并描述自己在乡村听到的各种声音,然后引入一组描述乡村声音的古诗,让孩子们在吟咏之中感受乡村的特有音乐。
第三步,体会乡村生活的忙碌而又闲适恬静,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这是本课的难点,在处理上我采取了三步走的策略,先引导孩子们通过朗诵,抓住“才 又”二字感受农民生活的忙碌;再将三四句与一二句联系起来,将农民的生活与美丽的画面、美妙的音乐联系起来,让孩子们在诵读中感受乡村生活是美好的、是忙中有乐的、是富有诗意的;最后再引入诗人翁卷的资料,让孩子们知道诗人的一生都是怡情山水,以写诗为乐,加之诗人的家乡永嘉正是地处江南,这让诗人对江南乡村更是多了一份特殊的情感,孩子们了解了这些之后,自然能感同身受。教师则相机引导孩子们包含深情,背诵全诗。
第三板块先引入描述古代乡村儿童生活的古诗一组,点燃孩子的热情,激发写作的灵感,在一番诵读之后,让孩子们将自己脑中的画面、心中的情感诉诸笔端。
纵观全课,三三制的教学步骤简洁流畅,有收有放,有疏有密,有详有略,先入生活,入文本,入文字,后出画面,出音乐,出情感,整个设计抓住了文字,依托了文本,关注了文化,较好的把握了单元目标与文本细读的关系,基本能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乡村四月》说课稿2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的《古诗词三首》的一首古诗。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情,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2、借助微课和注释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以及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3、利用微课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其教学重点、难点为: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利用微课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
说教法学法:
采用微课学习法、诵读感悟法、合作交流法。
说教学过程:
课前让学生看微课,做进阶练习一,对文本进行深度预习。课堂上分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是情境导入,出示课题。播放走近乡村微课,师生交流感受,出示课题:古诗词三首。齐读课题。
二是初读古诗,读出诗韵。先读前两首诗,出示两首诗。指名读诗题。并说出自己的感觉。接着让学生把这两首古诗自由地读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然后指名读,生自行评议,正音。并检查生字“蚕”“桑”,相机纠正。指导书写汉字。然后指名字正腔圆、有滋有味地把第二首诗读一读。交流进阶练习一。
三是理解诗意,感悟诗情。首先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一首诗,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接着汇报点拨一二句写:景美;三四句写:人忙。课件出示第一句,交流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有哪些色彩?“绿”会是什么?“白”是什么?出示微课体会“绿满山原白满川”。指名通过读来表现出来。课件出示第二句让学生感受仿佛看到的画面。出示微课展示“子规声里雨如烟”的情景。出示养蚕图和名言。从诗句和这些养蚕情景,感受养蚕的辛苦以及农民的勤劳和忙碌。就“忙”出示《四时田园杂兴》微课,让学生体会忙,并交流假设你作为其中的一员,你会忙什么?最后体会到忙的快乐。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课后进一步观看微课,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2、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说板书:
板书以其内容为结构,一目了然,后面是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农民的勤劳和快乐。 ……此处隐藏11421个字……词教学目标是“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带着表情的朗读。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验诗人的情感。这里的读,是声情并茂地读出诗文的情和意,表达自己的情和感,促进感悟的内化与升华。读出情味,给予学生尝试的空间与时间,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体悟,在互动评价中掌握情感的基调,最后进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读。诗歌与记叙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更要把握朗读的节奏及其轻重音。
四、激发兴趣,说教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法: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经验是最感受性的学习材料。《乡村四月》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而现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课堂中在前3分钟与学生轻松谈话聊聊自己眼里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识迁移法。四年级的孩子已学过一些诗,也懂得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读通——读懂——感悟——背诵默写”,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今本方法。
3、品读感悟法。课标中提出第二段诗词教学目标是“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品出诗歌的韵味,必须扣住重点词句,在比较、玩味、体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渐走进诗文意境场景,走进角色,与人物共鸣,与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4、引导想象法。利用插图引导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五、培养能力,说学法
1、收集资料法。课前让孩子收集诗人翁卷的资料,培养孩子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朗读教学法。朗读有助于感知语言,感悟者作者抒发的情感。课堂中通过个别读、齐读来正音,看图引导学生想象,熟读成诵等方法让学生把诗读通、读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四月、山原的欣欣向荣,乡村人的勤劳忙碌,感悟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六、师生互动,说程序
(一)、解诗题
语文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因此,利用课前3分钟与学生聊天,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让学生背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如《咏柳》《早春》《春晓》……导入新课教学。这样既联系生活,又复习了旧知,为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垫定感情基础。
(二)、知诗人
在前期的准备中,学生已经对诗人翁卷有一点了解,更深入的了解需要老师补充,这样有助于对诗文的了解。
(三)、读诗文
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读后检查指导学习生字“蚕”“桑”。
1、学生自由读诗。
2、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诗文,相机学习生字“蚕”“桑”,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四)、品诗情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依据课标和诗词教学的特点,这环节我采取自读自悟,想象感悟,教师引导,品出诗味的方法。教师的“导”,就是教学的预设,而“味”,就是咀嚼语言,品味出情感。由于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别于成人,他们处在启蒙阶段,于是,课堂教学必须高度关注童心、童趣,深入浅出为他们的喜闻乐见。一般而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知识能力点,设计整体感知要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领悟情感的方式,从而悟出诗歌味儿来。“导味”,教学过程必须简单,只能是个粗线条,感悟的方式与方法应明了,易于感悟,并且能运用操作,这样,教师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放飞学生个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具体做法是:
1、在前面有节奏朗诵的基础上,借助注释、插图、工具书、想象诗的大意。
2、师生互动交流感受。古诗词的教学最高境界是“显像得意”,即先将文字转换为画面和场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让学生从形象中感受,领悟诗句的情感意蕴。具体到我这节课
(1)我是这样处理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两句写景的诗句领悟诗意有一定的难度,我采用看图引导想象,体会山原的“绿”引读感悟。结合学生的自悟让学生看图
《乡村四月》说课稿9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四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中的《乡村四月》。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文章选入课本,主要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讲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根据精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古诗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为:
1、会认“蚕”字,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能领会诗的意思,并能说出一、二句诗的大意。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德育目标为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
美育目标为通过对本诗的阅读,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
的美丽。
二、说教法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古诗,能基本正确地进行朗读,结合注释内容粗知大意,具备了初步的认知水平,怎样让学生更深入的对古诗词的语言的美和所表现的内容的美去品味和体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教师要引领学生达到的。对本首诗的内容来说,乡村生活对我们农村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切入点。
本首诗描写的是江南水乡初夏的独特景色,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有相同的特点,这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出来的。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读、猜、想、悟,便是我的教学方法的一条主线。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开始接触古诗时要求学生回忆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告诉同学这节课我们仍旧按照这个方法学习古诗。读通顺,读正确,然后调动孩子游戏的天性,动起小手,踏起小脚为诗配上节奏,把诗读成琅琅上口的童谣,接着,通过对诗人潜字用词的体会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然后又进一步提出要求,要求孩子们在诗中读出画儿来,通过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去领悟诗歌内容,写诗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学流程
激情导入;懂诗题;作者简介;整体感知;知诗情、悟诗意;感悟升华;拓展阅读。以上就是本节棵的教学流程,让同学们在循序渐进中学会这首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学会这首古诗。
文档为doc格式